传统节日里,“冬至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是二节气,通常在12月21日或者22日。在这天,日昼最短夜最长,古时更是有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‘冬至’”之说。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有关于冬至的说法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。
冬至节称为“冬节”“交冬”。临近年关之际,大有一种《清嘉录》中所记载的“冬至大如年”之感,源于中华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,至今有些地方仍然保留了过冬至节的习俗,且自周代起便有祭祀,祭天活动等存在,流传千年至今,现如今许多地方依然留有冬至这天行祭祀礼。 各地冬至时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。南方人在冬至这天会准备一些糯米粉做“冬至圆”和一碗热腾腾的长寿面,意寓着一家人团团圆圆,长寿安康。而北方人则是在冬至这天有着吃饺子的习俗,相传当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留下的,正如谚语所说的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都吃水饺。” 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《闽南人》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(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)之日“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祭祖先……从大门、小门、窗户、仓门、床、柜、桌、井、厕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,祭告一番,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”。 关于北方人在冬至这天为何吃饺子呢? 相传,当年饺子还不被称为饺子,而称为“娇耳”时,据传是我国古代医圣张仲景发明的。当时他在长沙做官,造福百姓,不过那年当地流行瘟疫,百姓十分穷苦,被湿冷的北风一吹,耳朵都烂了。医者父母心,张仲景看不下去于是在冬至这天,在长沙南阳东关这一块搭起帐篷,架起大锅,给贫苦的人们煎药治病。这个药的名字就叫做“驱寒娇耳汤”,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一起煮,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起来下锅一起煮,开了后趁热吃会浑身发热,血液沸腾,两耳变暖。如此一来冻耳朵也就好了。因此,每逢冬至的时候,人们就会吃饺子,以此来记挂着医圣张仲景的恩情,随便防止冻耳朵。
冬至趣事 相传在江南鱼米之乡,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。据说是古时候,有一位名叫共工式的人,他的儿子不成才,作恶多端,鱼肉乡民,其后终于死于冬至这天,死后变成疫鬼,继续残害百姓。但是,这个疫鬼最怕赤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赤豆糯米饭,用以驱鬼辟邪,防灾祛病。
|